該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
本季作為自2017年開播以來體量最大、創作規模最大、拍攝難度最大、創新特點最突出的一季,展示了中華大地的絕美物境,勾起魂牽夢繞的鄉愁情境,具現歷史文化的思想意境,共呈現廣西、青海、香港、澳門、河南、湖北、遼寧、重慶、西藏、臺灣、北京等11個省級行政區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展現新時代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之治,從而使《航拍中國》系列紀錄片成為中國紀錄片史上首個從空中覆蓋全國、記錄當下中國真實面貌的大型系列紀錄片。
計畫於2022年2月4日星期五開幕,2月20日星期日閉幕。北京冬季奧運會設7個大項,15個分項,109個小項。北京賽區承辦所有的冰上專案;延慶賽區承辦雪車、雪橇及高山滑雪項目;張家口賽區的崇禮區承辦除雪車、雪橇及高山滑雪之外的所有雪上項目。
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發佈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10月18日,北京冬奧會火種在希臘成功點燃。10月20日,北京冬奧會火種抵達北京。
新增小項:
2018年7月18日,國際奧會宣佈,2022年北京冬奧會新增7個比賽小項,屆時總共將產生109枚金牌。同時女性運動員的參賽比例進一步提高,參賽運動員的男女比例更趨於平衡。
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會執委會會議通過了有關北京冬奧會專案設置的方案。新增的7個小項為女子單人雪車、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跳臺滑雪混合團體、自由式滑雪大跳臺(男子、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和單板滑雪障礙追逐混合團體。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全片共7集,單集長達25分鐘,每集聚焦一個中國最極致的地理與生態單元。從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到全球中低緯度帶最大的冰原——普若崗日大冰原,從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豐富的喀斯特地形區——中國南方喀斯特,到全球最大、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從江河並流的世界奇觀——“三江並流”,到中國最北的極寒之地——根河與漠河,以及中國最北的江河匯流之海-黃渤海,於最典型的季節、最關鍵的時刻,深入這些獨特的自然家園,透過極致之地的地理之美、生命之奇,去遇見最極致的中國,「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2022年2月1日-2月7日大年初一至初七每晚8點,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
該片高度還原並全面回顧了抗美援朝戰爭歷程,詳細講述了黨中央艱難決策,志願軍秘密赴朝,歷次重大戰役,朝鮮停戰談判,志願軍凱旋歸國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全過程,以及部分志願軍英模、戰鬥集體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紀錄片以抗美援朝戰爭歷程為敘事主線,首次全景、真實、權威地披露了決策內幕和歷史細節,充分展現了毛澤東與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高超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中朝兩國人民並肩作戰,用鮮血凝成的偉大戰鬥友誼;以及志願軍指戰員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鍛造出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一精神在中國後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現在仍被廣為傳頌。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要迎來第一批旅客。 這座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單體航廈,設計客流吞吐量1億人次、飛機起降量80萬架次的超大型國際航空綜合交通樞紐,開門伊始要迎來的,便是「新中國70華誕」與國慶日「黃金週」的雙重挑戰-迎接重要的國際訪客與應對超高客流高峰的壓力。 大興國際機場和它的建造者們,在大「工」即將告成之際還面臨哪些尚待解決的難題?這座在國際機場中也即將擁有一席之地的龐然大物背後,凝聚了哪些建設智慧?由世界頂尖設計師、工程師和建造者們組成的「國際聯隊」是如何有條不紊地運作的?這三集紀錄片將帶領觀眾走進幕後,探尋倒數最後階段這座機場內外正在發生和即將出現的故事…… 本片由央視紀錄頻道出品,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製。
《尋味順德》由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的主力團隊擔綱製作,《舌尖》系列片總導演、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擔任該片總顧問,《舌尖》第二季之《祕境》的導演劉碩和費牖明共同執導;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舌尖》系列片解說李立宏擔任解說;國內一流的文化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美食達人組成龐大的顧問團隊,為該片奉獻了絕佳的創意和專業的支持。 “今天是穀雨,一年前這部紀錄片在順德開始拍攝。我們走遍了大街小巷,每天都能感受到順德帶給我們的驚喜。”劉碩和費牖明說,積累了36,000分鐘的原始素材,最終精剪出150分鐘的《尋味順德》,這其間,攝製團隊經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艱辛。 “在三集的紀錄片中,我們不僅要講述珠三角的悠久傳統,向祖先的智慧致敬,更重要的是表達一個主題:在美食傳統中尋找前行的力量。”他們表示,作為《舌尖》第二季的導演,創作《尋味順德》是又一次難得的歷練機會,系統學習了媒體紀錄片的模式化製作,真正做到在創作的各個環節都符合紀錄片國際化的規範和標準。
《舌尖上的中國2》延續了第一部的拍攝模式,是一部探討中國人與美食的關係的食物紀錄片。本片分為八集播出,第一集《腳步》重點講述了各種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變和食物中對中國人“鄉愁”情節的一種演繹;第二集《心傳》講解了中國美食文化中的血脈傳承和師徒銜接的歷史;第三集《時節》講的是關於食物與季節演變的關係;第四集《家常》表達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對中國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釋;第五集《祕境》介紹了一些隱匿山野中不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達了中國人利用食物進行聚會交流的文化氛圍;第七集《三餐》回歸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尋找“味道”;第八集則是此次拍攝的花絮。本片偏訪各地美食,與第一季略有不同的是更多的體現了人物的情感。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台重點項目,共七集。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本集將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如乾旱,潮濕,酷熱,嚴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了解在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取食物的故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本集著重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關主食的故事,展現人們對主食的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對主食的深厚情感。第三集:轉化的靈感腐乳、豆豉、黃酒、泡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而這種手法被稱作“發酵”。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壇壇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要達到讓食物轉化成美食的境界,這其中要逾越障礙,要營造條件,要把握機緣,要經歷挫敗,從而由“吃”激發出最大的智慧。第四集:時間的味道醃製食品,風乾晾曬的干貨,以及醬泡、冷凍等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保存方式。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對此類食品喜愛有加。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臘肉,火腿,燒臘,鹹魚(醃魚),醃菜,泡菜,漬菜,以及鹽漬,糖漬,油浸,晾曬,風乾,冷凍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現以此為基礎和原材料的各種中國美食。貯藏食物從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攜帶發展到人們對食物滋味的不斷追求,保鮮的技術中蘊涵了中國人的智慧,呈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同時“醃製發酵保鮮”也蘊含有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意象,如對故鄉的思念,內心長時間蘊含的某種情感等等。第五集:廚房的秘密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而在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如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我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飛躍,他們共同的本質無非是水火關係的調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此一家。本集將主要透過與具有精湛美食技藝的人有關的故事,一展中國人在廚房中的絕技。第六集:五味的調和中國飲食素有“味”是靈魂之說。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調味品,不同的調製手法,不同的調味大師,引領食物到達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鮮,甜鹹,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鮮香……每一種美食,經過中國人的精心烹飪製作,呈現了不同的味型與氣質。本集要探究中國人烹製各種口味所需不同調味料,展示豐富的調味料的製作工藝,解密中國人高超的調味技術。 10個故事,涉及川、魯、粵、淮揚四大基礎菜系和新疆、雲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過展現豐富多彩的烹飪文化,講述當下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第七集:我們的田野作為最後一集,本集將帶領觀眾完成一個回歸——從餐桌回歸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為出發點,繼而將視線投向生產出各種美食原材的廣袤田野,探究美食的來源,它們是如何被人類以各種方式培育出來,並突出體現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這樣的方式才能為美食提供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優良和清潔。這一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講述了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紀錄片,長津湖之戰為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東部戰線,是韓戰中最慘烈的戰役。當時,志願軍九兵團以16萬優勢兵力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成功分割包圍了美軍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共約3萬人。美軍陸戰第1師遭受重創,傷亡減員達13961人。重創美陸戰第1師的志願軍第9兵團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部隊戰鬥減員達14000多人,因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更是有30732人之多。由於嚴寒、補給不足、火力差距和美軍空中優勢等原因,志願軍雖然未能達成全殲陸戰1師戰役目的,但這一仗扭轉了中朝聯軍被動防禦的局面,徹底讓「聯合國軍」妄圖三個月拿下北韓的幻想破滅了。長津湖戰役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