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第12集 新生

50FPS版 / The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 海报
標籤: 紀錄片

1925年9月29日,「故宮博物院」幾個字第一次掛上紫禁城神武門城樓,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當天和次日兩個下午,故宮共接待觀眾5萬多人,即使在那個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故宮的熱情一點兒都不亞於今天,原本封閉森嚴的皇宮裡,擠滿了平民百姓;原來屬於皇帝私有的古物,有了全新意義的觀眾。如此熱鬧的場景有力地宣示了故宮博物院開院的歷史性意義。

1931年,力謀發展的故宮博物院在延禧宮建造了具備先進文保理念的大型文物庫房,而文物庫房還沒有完全完工,故宮難得的發展機會又被剝奪了。這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華北告急,中華民族陷入最危險的境地。隨著戰爭的持續,北平的專家學者開始緊張起來,讓他們揪心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紫禁城以及這一城的國寶。於是他們提出了將故宮珍品古物遷移外地的想法。

雖然遷出易散難聚,但文物絕不能作為戰爭的賭注。 “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文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

文物南遷打破了故宮博物院的正常發展秩序,也改變了故宮博物院同仁的職責與工作任務。他們以「視國寶為生命」為核心的典守為信仰,在最好的年齡陪伴古物踏上南遷旅程,人不離物,物不離人。 1945年8月,歷經跋山涉水、顛沛流離失所的故宮南遷文物,終於在四川樂山等到了抗戰勝利的消息。故宮南遷文物的回歸之路艱難且漫長。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國成立,紫禁城才最終迎來新生。

紫禁城,在故宮人的默默無聞中迎來了它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故宮博物院又迎來一批年輕人,他們作為「宮二代」「宮三代」走進故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點一點磨練基本功,以敬畏之心開始了文物修復廠人的日常。把殘破的書畫、木器、玉器、鐘錶等修復好了以後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去觀賞這些東西,了解我們中國的璀璨的文化、傳統的歷史,讓文物的生命力得到重新的體現。

自此,紫禁城在人類文明的座標上有了新的定位,而故宮博物院也成為國家保護傳承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見證者和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