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第12集 新生

50FPS版 / The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 海报
标签: 纪录片

1925年9月29日,“故宫博物院”几个字第一次挂上紫禁城神武门城楼,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当天和次日两个下午,故宫共接待观众5万多人,即使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人们对故宫的热情一点儿都不亚于今天,原本封闭森严的皇宫里,挤满了平民百姓;原来属于皇帝私有的古物,有了全新意义的观众。如此热闹激越的场景有力地宣示了故宫博物院开院的历史性意义。

1931年,力谋发展的故宫博物院在延禧宫修建了具备先进文保理念的大型文物库房,而文物库房还没有完全完工,故宫难得的发展机会又被剥夺了。这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陷入最危险的境地。随着战争的持续,北平的专家学者开始紧张起来,让他们揪心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紫禁城以及这一城的国宝。于是他们提出了将故宫珍品古物迁移外地的想法。

虽然迁出易散难聚,但文物绝不能作为战争的赌注。“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不会亡,中国人就不会做亡国奴”,文物南迁,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

文物南迁打破了故宫博物院的正常发展秩序,也改变了故宫博物院同仁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他们以“视国宝为生命”为核心的典守精神为信仰,在最好的年龄陪伴古物踏上南迁旅程,人不离物,物不离人。1945年8月,历经跋山涉水、颠沛流离的故宫南迁文物,终于在四川乐山等到了抗战胜利的消息。故宫南迁文物的回归之路艰难且漫长。直至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紫禁城才最终迎来新生。

紫禁城,在故宫人的默默无闻中迎来了它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院又迎来一批年轻人,他们作为“宫二代”“宫三代”走进故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点一点磨炼基本功,以敬畏之心开始了文物修复厂人的日常。把残破的书画、木器、玉器、钟表等修复好了以后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去观赏这些东西,了解我们中国的璀璨的文化、传统的历史,让文物的生命力得到重新的体现。

自此,紫禁城在人类文明的坐标上有了新的定位,而故宫博物院也成为国家保护传承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